六七、甲壳虫?

河边等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黑莓小说www.tinochemica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历史总会莫名其妙地回到它原来的轨道上,有些事情让李想都有些想不明白。
  比如费迪南•保时捷先生,在1928年他根据李想的指令,卖掉了他名下所有的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股份,此时,这家公司已经超越了福特汽车公司,成为美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公司,在北美的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二。
  当然,李想也凭借着当初不到六百万美元的总投资,收获了将近17亿美元的回报。而保时捷先生也因为在美国的“创业奇迹”,从而成为了一位欧洲名人。当然他收获的还有巨额的财富——根据当年他和皇帝之间的协议,他够能获得这17亿美元中的百分之十。
  不过,让保时捷先生感到有些失落的是,当他回到国内后,发现公司里已经没有了他合适的职位。虽然他还是奥地利标准汽车公司的董事,但是这家欧洲最大的汽车公司已经有了位能干的总裁——马克斯•伦诺,而且公司的总经理钱德勒比他更为了解欧洲的汽车市场。
  不甘寂寞的保时捷先生当然不会甘心在公司里做一名平庸的董事会成员,于是他向皇帝提出要自己出去创业。对于他的这种想法,李想只能表示支持。
  强扭的瓜不甜,他总不能因为保时捷是个人才就换掉奥地利汽车公司现在十分称职的总裁吧,再说了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也不会全听他的。现在他所持有的奥地利汽车公司的股份只有百分之二十六,当初投资这家公司的股份已经一部分又已经转让了出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费迪南•保时捷把自己再次创业的地点放在了北德。此时的魏玛共和国只有两家稍具规模的汽车工厂,一家是柏林的欧宝汽车,另一家是不莱梅的宝沃汽车公司,其他的象工厂设在斯德丁市的斯托维尔汽车公司等基本上还在延续手工作坊式的汽车制造方式。
  保时捷先生的想法与时任下萨克森州州长的埃希曼不谋而合,埃希曼在大选时许诺要让每一个德国普通家庭都能拥有一辆汽车或是拖拉机,就象奥地利和南德帝国一样。在奥地利和南德帝国,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430万辆,差不多平均每8个人就拥有一辆汽车,而在德意志帝国,每60人中才能拥有一辆汽车。
  这样巨大的差异让每一个生活在魏玛共和国的德国人都感到心里十分不平衡,原来大家的收入都差不多,但是现在两国普通家庭差不多已经有三倍以上的收入差距了。
  看着奥地利人和南德人开汽车上班,那些骑自行车上班的德国工人当然对魏玛共和国的执政者们充满了怨气。
  想要降低成本,自然需要更大规模的生产工厂,而刚从美国回来的保时捷先生成了埃希曼眼里的“上帝赐予的宝物”。于是埃希曼与保时捷两人一拍即合,他立即下令由莱伊博士来协助保时捷先生来完成组建“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厂”的投资计划。
  他们很快把厂址选定在交通便利的沃尔夫斯堡市郊区,并在1930年9月,一座规模巨大的新工厂开始正式奠基。
  埃希曼东拼西凑搞到了7500万马克作为公共投资,这些钱当然不够,保时捷先生又投入了6500万美元——卖掉克莱斯勒工厂的资金被卡尔用来在北美购买有色金属原料了,大部分还没有变现。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埃希曼当然不希望自己所开创的“国有工厂”被一个资本家所控股,于是,莱伊博士想到了一个巧妙的计划。博士利用他的德国“汽车行业劳工阵线”领导人的身份,从劳工阵线的工人保障金里又挪用了5000万马克作为资本,其后又“发明”了一种叫做‘先付款后得货’的分期购置计划来向工人们募集资金——每星期付5马克,如果一个工人认为他能付得起的话,就付10马克或15马克。在付了750马克时,买主收到一个定单号码,他可以在汽车生产出来后就得到一辆汽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