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水军出征

石晶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黑莓小说www.tinochemica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阎柔问:“怎么就能保证它能够远航呢?”三斗道:“不知阎教授见过不倒翁没有?”“不倒翁?那是什么玩意?”阎柔问。三斗答道:“就是一个小孩儿玩耍的东西。一推就倒。但是它倒了之后,却能够恢复原状。”
  “哦?还有这样的神奇之物?”阎柔问,“管事带一个来没有?”“没有,我没有不倒翁。我只是见过不倒翁,”三斗道,“年轻的时候,我飘洋过海,遇到了大风暴。最后船翻了。还好,我扶着打烂的木头,飘到了岸边。在那以后,我就一直想啊,要什么样的船才能经受住那样的风暴呢?后来,我见到了不倒翁,受到了启发。这次造战船的同时,我又进行了一些试验。我相信,我说的这种新船,能够抵挡住我曾经遭遇过的同样的大风暴。”
  由于三斗是匠人,表达能力有限,也只能说到这种程度了。说到这种程度,实际上还是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就能保证船只能够远航的问题。不过,三斗已经向阎柔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三斗是真有把握,而并非信口胡言。这样的信息,在目前并没有暴发战事的闲暇之时,也就足够了。阎柔就没有再问。
  实际上,对于读者来说,又不一样了。读者普遍都是接受过教育的人士,是很容易理解那些科学道理的。对于不倒翁来说,它的底部是圆形的;在不倒翁的内部,有重物固定在最下面的部分。它为什么不倒呢?百度百科说,是因为它的重心很低,那当然是错误的了。
  不倒翁的壳体材料是很轻的。当不倒翁在倾斜的状态时,把着地点看作支点,这时就会发现,底部虽然距离支点很近,但由于底部固定的物体足够重,力乘以力臂得出的力矩是大于另一方的,因此底部就一定会向下运动,直至恢复原状。力矩原理,才是不倒翁不倒的奥秘所在。
  三斗所说的新船,那意思是说,在船体的底部,就像不倒翁那样,进行配重。实际上现代船只,除了民用的小船之外,都是配了重物的。因而现代船只的抗风暴能力特别的强。不过,在这里,除了船底配重之外,还有一项技术是古人不知道的,那就是尖形船底。
  尖形船底加上配重,那个重物就能更好地保证船身的平稳度,才能真正达到不倒翁的效果。三斗不知道尖底,属于时代的局限。这是没办法改变的事情。
  ……
  有人就要说了,我这船,总共只能装两千斤。你给我配一千斤石头,我就只能装一千斤了。那配重,不是冤枉吗?这样的配重,当然冤枉。凡是小船、凡是载重量不大的船,配重都很冤枉。
  大船就不同了。大船有个概念,叫做最大排水量。最大排水量是什么意思呢?也许有人会说,船只全部浸入水中所能排开的水的质量。那当然是错误的。大船跟小船相比,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大船的底舱是密封的。这里说的密封,自然是相对于水而言的。在密封舱的上面,就是甲板。在甲板边缘的船舷上,会开出许多的小孔。小孔的用途,是使甲板上面的积水流出去。
  由这里,可以知道,最大排水量实际上仅仅是底舱的排水量。底舱一过,就是并不遮水挡水的甲板了,也就是说,并不“排水”了。
  三斗所要制造的新船,它的最大排水量是五万斤。它的配重是一万斤。一万斤的配重,一下子就会成微不足道的小事了。
  剩下四万斤的载重量。额定装载士兵一百人,不到两万斤。另外还可以装载两万多斤的货物。
  三斗说,最多可以装载三百个人,当然指的是体重在一百三十三斤以下的非减肥人士。
  这样的大船,靠什么前进呢?浆、橹都是不行的。因为船大,载重量大,甲板就远远高于了水面。因而,船只的前进,只能靠风。
  船上共有三副桅杆。分别是主桅杆、副桅杆和后备桅杆。由于船舵一般不容易损坏,所以船舵只有一个。
  ……
  阎柔被三斗的描述所吸引,立即批准了三斗的计划。随后,新型战船的建造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这次,跟上次不同。上次是十艘船同时造,这次是集中全部力量,只造这一艘大船。不过,就一艘大船,难度及工作量就远远胜过了上次的十艘小船。
  这当然是这家刚刚成立的船坞所建造的最大的大船。其实,就连周围的渔民,也都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大船。真正要说起来,这是大船不假,比斗舰还要大。但是却比楼船小。楼船装载士兵,通常为三千人。而正在建造的这艘大船,则只能装一百人。装三百人的时候就不是战船,而是运输船了。
  但是,楼船是不能禁受风暴的。而正在修造的这艘船却能。这里,并不是内陆河。放眼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因而,是否能够承受风浪的洗礼,是保障自己安全的先决条件。
  三斗自己的目的,并不以作战功能为目标。三斗自己,想的就是要战胜风暴。曾经被风暴打败了,三斗想要赢回来。而阎柔则以作战功能为目标。能战胜风暴,本来就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因而两者基本上没有矛盾。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船体慢慢地凸现了出来。往来视之,庞然大物也。每日都有渔民及百姓前来观看。
  ……
  秋收到了。已在半收半割的田垄,笑靥如花。谁家童子,也做下畦的飞鸟,飘去来兮,拾穗或翘望。偶尔累了,倒在畦下花旁。鼓谣阵阵,谁人又捧来酒浆。到处都洋溢着秋收万颗子的快慰。
  这样的秋天,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是收获的季节。当然就会有一些人在点数自己的收获之后为之汗颜。他们多半不会去检点自己的过失,而是感叹时运的不济。秋有了,风起了,就开始悲秋伤风起来了。满目的金黄,路边的青翠,无边的美景,在这个时候就变成了景物依旧,情景已非的感叹根源。但是,乐观的人总是占多数的。尤其是经过了辛勤劳动的人。艰难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那样的喜悦,并不是捡钱中奖之类的横财喜悦所能比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