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制度

黑火药之木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黑莓小说www.tinochemica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
  
      汉语中有不少词汇是不能从字面上去揣测的,“致仕”可算是一个例证。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但毕竟没有“致仕”一词用得普遍。
  
      到了唐代,开始出现“退休”一词,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也就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回家后写的。《宋史·韩贽传》也说宋仁宗时的御史大夫韩贽“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不过,“致仕”的说法还是一直沿用下去了。
  
      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龄的界定,各朝代对此有不同的规定。据《礼记》记载,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事”。其后历代都基本上是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如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而古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不长,“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70岁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是等于终身制了。到了明清两代,才逐步改为60岁退休。
  
      特别是到了清朝,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皆根据职务大大提前了:“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也就是官越小退得越早。这与两宋时期文官年满七十退休,武官则可延长十年到八十岁退休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充分说明了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还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模样。
  
      虽然对退休年龄有具体规定,但也有很多例外,因为皇上就是苍天,圣旨就是制度。比如元朝的大天文家郭守敬,年逾七十后屡次申请退休,但皇上就是不准,结果86岁时,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还有清朝名臣纪晓岚,雍正二年出生,官运亨通,当到正部长级的礼部尚书;嘉庆元年,已是72岁的老人了,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嘉庆十年,已经80多岁了,仍任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退休制度的另一个要件就是退休后的待遇,这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