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自研架构

幸运的球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黑莓小说www.tinochemica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1994年9月15日。
  深城机场。
  庞学林和刘琦一同站在旅客出口处,远远便看着倪光南和一名六十来岁的老太太带着十来个年纪不一的男女走了出来。
  老太太打扮素雅,虽然已经六十多了,皮肤白皙,面容精致,但眉眼间依稀能看出年轻时候的风采。
  庞学林主动迎了上去:“倪总,欢迎来到深城,这位是?”
  庞学林目光转向倪光南身旁的老太太。
  倪光南笑着说道“庞总,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中科院的夏培肃院士,听说你准备搞海思半导体,她这次专门过来看看。”
  “夏院士,您好!”
  庞学林和夏培肃握了握手,微笑道。
  事实上早在倪光南出声介绍之前,庞学林就隐约猜出了对方的身份。
  夏培素,中科院院士,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号称中国电子计算机之母,更是这个年代极为罕见的女性计算机专家。
  1958年,她负责设计研制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这是中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用事实和行动证明了当时中国人有能力、有志气设计和研制自己的计算机。
  她提出使计算机大幅度提高运算速度的最大时间差流水线原理,大大缩短了流水线计算机的时钟周期。
  此外,她还有效地解决了大型计算机中的高速信号传输时出现的波形畸变问题。
  此项研究成果为国内多个研制大型高速计算机的单位所采用或参考。她也据此为自己后来负责设计研制的多台高性能计算机制定了具体的工程设计规范,取得了很好的信号传输效果。
  她负责研制成功高速阵列处理机150-ap,150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100万次/秒,而150-ap的运算速度达到了1400万次/秒,用低成本实现运算速度高于美国当时对中国禁运的同类产品的运算速度,在国际上受到了巨大关注,为中国石油勘探作出了重大贡献。
  她主持功能分布式计算机系统,领导团队研制成功了gf10系列计算机,使该方向后来成为计算所一段时间内的研究重点。
  此外,她还创办了在中国计算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机学报》和对国外发行的《journalofputersdteology》;主持编写《英汉计算机辞典》等。
  在后世,夏培肃院士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在计算机领域拥有崇高的地位。
  “庞总,你好!”
  夏培肃的目光有些审视地看着庞学林。
  她听说过很多关于这个年轻人的传闻,什么天才少年,最年轻的首富,青年企业家。
  但最吸引夏培肃的,是庞学林撰写的那篇关于计算机以及互联网发展纲要的论文。
  那篇论文对整个ict产业高屋建瓴的阐述,给人一种破开时空,看透未来迷雾的梦幻感觉。
  正因为如此,夏培肃对庞学林起了很大的兴趣。
  只可惜等她想要找庞学林聊聊的时候,才知道庞学林去了美国。
  这一拖,就过去了将近半年时间。
  这次她意外从倪光南口中得知,庞学林将会在深城成立海思半导体,并且邀请倪光南和他的团队入驻,她一时兴起,也跟着一同过来。
  庞学林和夏培肃寒暄了几句,接着,倪光南先是给庞学林介绍了一下他自己从联想带出的团队成员。
  这些人都是倪光南想办法从中科院以及各个高校挖过来的微电子领域的人才,大多名声不显,不过庞学林也没指望从这些人中找到几位后世的大佬。
  毕竟这个时代算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自己介入,中国至少还要摸索好多年,经历过多次挫折以后,才会在2010年以后慢慢步入正轨。
  倒是夏培肃带来的那两名学生,吸引了庞学林的注意。
  其中一位赫然就是后世龙芯之父胡威武。
  这可是一个牛人。
  胡威武出生在浙江永康的一个教师家庭。出生时身体比较弱小,父亲给他取名“威武”,期望儿子能壮实、魁伟、英武。
  1986年9月,胡威武以浙江永康县高考状元的身份进了中国科技大学。
  那可时代的科大,声势尚在清北之上。
  科大招收的六七百名学生中,有13名是省级高考状元。
  由此可见胡威武高中时代的实力。
  进入大学后,胡威武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在大学时代,就用74xx片子焊了个8086的cpu。
  1991年7月,胡威武从中国科大毕业后,免试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读博期间,他的导师就是夏培肃院士。
  从本科到读硕士、博士,胡伟武一直是在国内,可以称之为真正的“本土派”,而他更将自己戏称为“土鳖派”。
  出国深造的机会对于他应该说是很多的,他的博士论文曾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其中的一个奖励就是公费出国。
  但胡伟武仍决定一直留在国内,心甘情愿地做个“土鳖派”。
  胡威武的水平毋庸置疑,他撰写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基础》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这两本教科书,堪称经典,用庖丁解牛一般的手法,将计算机体系娓娓道来,讲解极为透彻。
  庞学林在现实世界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相关资料时,看的就是胡威武编写的教科书。
  只可惜,命运使然。
  2000年初,中科院计算机所决定研发通用处理器的时候,胡威武选择了mips架构,而不是后来如日中天的arm架构。
  不过这也是事后诸葛亮。
  事实上2000年之前arm发展得并不好,那时候arm公司能拿出来的最强核心设计仅仅只是非常原始的arm11,没有乱序执行,没有多发射,没有缓存系统。
  而龙芯当初的目标是桌面和超算系统,要求实现高运算性能,能够和x86体系分庭抗衡。
  相比之下,mips架构在90年代就实现了乱序四发射、深度流水线,分支预测,寄存器重命名,load-store推测等超前设计,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和x86体系分庭抗礼的cpu架构之一,曾经一度辉煌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